她来自云南宣威,却有着江南女子的甜美圆润、温婉动人;她从小在寺庙里长大,伴着青灯古佛,却不失乐观开朗;她虽然没有得到父母的爱,但她像一颗小太阳,给周围的人送去了温暖;她敢于正视命运的不公,坚守心底的骄傲,勇敢地追求理想。她就是秦昌应。
面对阳光,阴影就在我们身后
她从小在寺庙里长大,关于她的身世,也只是从身边人的口中听说的。据说,一次庙会过后,香客离去,空荡荡的院子里,只留下了一个小小的身影。这个身影就是被遗弃了的秦昌应。庙里的住持看孩子可怜,便收留了她。那时候,她才两岁半。
在她八岁那年,年迈的老住持因病去世,她成了真正的孤儿。随着老住持的去世,人们对她的宠爱也消失殆尽,只有一位老人还是一如既往地照顾她。可以说,她除了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外,其他一无所有。这样的生活经历可能会使一个人内向甚至自闭,但是秦昌应却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,微笑就是她最好的名片。陈旧、昏暗、压抑的房间、拮据的经济状况、别人对她的排斥,都不能阻止她追求梦想的脚步,她迎着生活的困窘,用最美丽的笑容一步一步走向成功。现在的她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哭着找妈妈的小女孩了,而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笑着克服的成年人了。
泰戈尔曾说过:“当他微笑时,世界爱了他;当他大笑时,世界便怕了他。”她的微笑,感染着身边的人;她的微笑,吓退了生活的苦难。她向一朵向日葵一样,始终面向着阳光,将阴影甩在了身后。
一份孤傲,成为了前进的动力
一路走来,心底始终坚守着那份孤傲,表面的孤独与内心的骄傲,这是一种人生的态度,犹如孤芳自赏的隐士,即使没有人欣赏,没有人认可,也依旧活得精彩。追逐梦想的旅程,注定孤独,更少不了质疑与嘲笑,但,那又怎样?就算有再多的不理解不认同,她依然坚守着心底那一份骄傲。
小时候,她就是一个“名人”,附近所有人都知道她的身世。每当学校里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叫她“小和尚”时,她总是昂首挺胸、目不斜视的走过去。 在学校里,她觉得自己与别人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,而且丝毫不逊色于别人,她和其他人一样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,听同一个老师讲课,唯一不同的是她比其他人要努力,因为她知道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,因此,她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。她坚信:只有拼出来的美丽,没有等出来的辉煌。老住持去世的时候,她正上小学三年级,为了继续学业,不得不利用假期等空余时间跟随新的住持念经,以此获得微薄的收入来维持学业。那么小的孩子,本该是无忧无虑和同龄人一起玩耍的年纪,可她却要坐在佛堂里念一天经。这段靠念经赚钱的日子,使她比同龄人多了一份坚持与平静。
就像张国荣的《我》所唱的:我就是我,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;天空海阔,要做最坚强的泡沫;我喜欢我,让蔷薇开出一种结果;孤独的沙漠里,一样盛放得赤裸裸。她带着她的那份孤傲,在梦想的旅程上毫不畏惧、大步向前。
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
生活,就是饱含了起起落落、痛苦和再次振作,充斥着失败和再次奋斗。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,那就是一颗懂得感恩的心。
在被问到她小时候最让她感动的一件事时,她说:“那是我小学三年级时,收假的那天晚上,我假期作业还没有做完,奶奶她就陪着我做作业一直到凌晨三点,有人陪伴的感觉真好。”也许所有人都觉得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,但真正让她铭记的是有人陪伴的感觉。她没有感受过来自父母的关爱,她觉得一家人就是当你孤单的时候可以有个依靠,开心的时候可以一起分享。
高考之后,她最想学的专业是针灸推拿,因为寺庙里有很多都已经是年迈的老人了,腿脚不便,她希望有学以致用的一天,用这种方式来回报他们。同时,也能回报社会,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。步入大学,她最希望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做到真正的独立,不再需要接受社会的帮助,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。
现在的她加入了爱尔兰华协会、竞选了班委、参加了学生会,积极参加辩论赛、运动会、春季马路赛、模特大赛等活动,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考研是她近期的目标,她说,不管生活怎样艰辛,她都会继续努力,也许她是不幸的,但她又是幸运的。虽然她的生命中少了父母的关爱,但她得到的是更多人的爱;命途多舛的她,显得比同龄人更加独立、更加坚强、更加乐观自信 。